close

大藍湖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/楊元鈴

看完曾翠珊的電影,總是忽然有種想旅行的衝動,去巴黎、北京、柏林、或甚至香港,想效仿她作品中的人們,不顧一切的上路,把自己丟到另一個陌生的異鄉,進入另一種貼近靈魂本質的生命狀態裡。

 

從劇情短片《寂寞星球》、《楓丹白露》、到贏得南方影展最佳劇情片的《戀人路上》,以及新片《大藍湖》和《冷雨盛夏》,我們不難發現,「旅行」不僅她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,而透過旅途所蔓延開展的、種種關於情感、記憶、身份認同的思索,更在異國他方的風景中,沈澱透析出自我的本質。與旅遊寶典Lonely Planet同名的《寂寞星球》,也是她個人首部劇情短片,單是片名就點出旅行的主題,全片透過三個女孩的交錯,來回於香港、北京、比利時之間,短短十多分鐘的篇幅中,雖然沒有太多唯美的風景襯托,但卻淡淡地以生活化的寫實手法,道盡了離別重聚、錯身偶遇的微妙心情,一顆顆寂寞的小宇宙轉呀轉,交會時互放的光芒也更令人著迷。

 

來到巴黎的2007年短片作品《楓丹白露》,我們跟著女主角開始了一段巴黎的生活,想學法語,語言學校卻莫名其妙關門了,想體驗異鄉,卻餐餐上中國餐館吃咖喱飯和沽咾肉,看似瑣碎日常的生活細節與觀光景點走逛,巧妙地將個人的歷程與真實的城市街區重疊,映照出更貼近情感本質的旅行意義。而2012年的紀錄短片《冷雨盛夏》,則是由導演自己的柏林經驗,從靜照、信件、書簡和移民多年的華文學校校長訪談,兩代之間的對比呼應,也帶出了近代中國人的漂泊心聲。

   楓丹白鷺  寂寞星球  

每個人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,都有自己的原因,工作、觀光、逃避一段感情、等待一次重逢,旅行的真正意義是什麼?到這裡我們開始更清楚看到,其實在曾翠珊的電影裡,流浪的盡頭是思念,旅行的路途上一再拉扯召喚的,是自我最根本的源頭和依戀。

 

2008年的《戀人路上》不僅是曾翠珊首部劇情長片作品,也應該是她作品中,情感最為暴烈糾結的一部,從一開始戀人的無聲爭吵,就帶我們進入了一種低壓鬱悶的氣流中,然後來到了北京。一樣是旅程,從獨自放逐變成兩人的旅居,片中大量的運用字卡書寫主角心情,穿插在情節的鋪排之間,讓旅程成為另一種日誌式的紀錄,也展現了更深切的、對於愛情的質疑與詰問。

 

以故鄉的蠔涌河為主題的紀錄短片《河上風光》,充分展現曾翠珊個人在影像藝術和多重媒材方面的獨特風格,平面影像和聲音音效的層層融疊,看似簡單的靜照與紀實聲音的拼貼,從上游到生活,河水緩緩的流動,小河、流水,老照片、與黑白河景,暈染成一片老記憶,然後順著河岸出現的泛黃家族合照,走進了屋村人家的歷史之中。沒有紀錄片的冗長紀錄,但透過畫面上大量的靜照拼排、動畫穿越以及不同步音軌的平行處理,拉出了歷史的縱深與地理的經緯,再現了一個更加綿密細膩的、記憶的時代之旅。

 戀人路上  河上風光

再以蠔涌村為主題的劇情片《大藍湖》,藉由一個離家多年女兒的重返故鄉,細膩呈現了這個西貢小村的溫暖人情,以及親族之間的流離心結。全片巧妙地揉雜了紀錄片的真實訪談與劇情片的情節張力,一方面在老人家的往事追憶中,懷想當年盛況,另一方面也在主角們的躊躇掙扎中,尋找未來的出路。片中一幕男女主角走上山徑尋路,走著走著沒路了,沒有GPS指引,背轉身的兩人卻看見了一望無盡的村莊樓房,想起童年時蔥綠田地的茂盛景象,如今十年漂泊回來後,蠔涌村、大藍湖今何在?所有愛情、親情、懊惱、悔悟...情感的糾葛與現實的追尋連結糾纏為一氣,卻在片尾真實的十年清醮盛會中,找到了心靈的溫暖出口。

 

北京或巴黎,離開或留下,《楓丹白露》推開了巴黎的窗,《戀人路上》騎在北京的街頭,《大藍湖》踏上了回家的路。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地圖」,《楓丹白露》的女主角如是說。可麗餅和燒餅到頭來其實都只是旅嚐上的開胃小點,上路後,我們才能發現,再怎麼詩意而遙遠的自我放逐,或許終究還是只有沿著自己的心理地圖,朝著心靈一路前行,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未來之路。

大藍湖  

arrow
arrow

    南方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