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知名影評人,張偉雄

 

        由保育皇后碼頭開始慢慢引發,香港新一代由本地意識進入本土意識的討論,活動影像自然被他們認為是一個有效的表達和發聲門徑。立場要說出來,意識型態要攪清楚,使命感召内發驅使,在盧鎮業身上清楚交待出這個畫面。他首先拍了《春夏之交》(2010),寫照一個中學生介入社會運動,回應當時的五區公投,效果是一相情願見證有志但幼稚的他;同時期社會發生保衛菜園村的反高鐵抗爭運動,從來不懂,也未拍過紀錄片的盧鎮業邊拍邊學,終於一年後拿出見證時代和自己一代的《那年春夏.之後》(2012)。「盧鎮業過案」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寫照,他不是唯一的,兩棲獨立電影人現在可以找到張經緯、曾翠珊、林森、陳浩倫等,跟千禧前分家的情況很大不同,形成香港獨立電影一個不大不小劇情/紀錄親密的互動時代,新一輩一方面對獨立劇情片觀念墨守的重新學習,一方面是紀錄片的從意外到自覺的主動開發。

     佳叔        

        強化社會意識是目前獨立劇情片一個集體任務,也可能是香港電影關鍵的確認寫實主義一課,當許鞍華的合拍片《桃姐》努力去呈現她那一代的香港性,杜琪峯的《奪命金》也企圖去寫金融運作的江湖理解,獨立導演沒有逃避藉口只去憑空創作香港人事,尋找社會/地區性是份功課。崔允信的《佳叔》(2011)、林森的《暉仔》(2011)、賴恩慈的《1+1》(2011)、曾翠珊的《大藍湖》(2011)、林森和陳浩倫合導的《空中樓閣》(2012),都處於這個狀態,獲得初步成績,整體而言還未到達豐碩成果,並且反覆,林森由《暉仔》到《空中樓閣》,賴恩慈從《1+1》到《N+N》(2012)都有倒退現象。這批影片對寫實性的觀念還是太過傳統,過於單向,未從個性一點以形式考量,間接及反射一點去詮釋現實,這可能是我看到李浩的《羊》(2011),及黎明昕的《盡》(2012)後作出的相對性思考,前者讓我想起瑞典導演洛伊安德森(Roy Anderson),一景一鏡下陳展教育的壓迫本質,後者將鏡頭擺後擺遠,訴說城市夜遊人的足跡和心跡;或許形式還未渾成,並且只在摸索階段,然而我不能指斥它們是形式主義或沒有地道視野,我正正要提出沒有形式,只是沒有美學支持的時代描述,當時代過後,作品亦隨之失去意義。

 羊長夜將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比起劇情片的摸索,紀錄片卻開出一片小天地,《音樂人生》在2009年製造了香港獨立電影的小奇蹟,它儼如秘密地將繆思女神邀請來到這小島,麥海珊和卓翔都聽到這份感召,先耳朵後眼睛,以個人音樂之愛開始,在身邊發掘令自己親切的「音樂人生」。在《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》(2012)中,麥海珊把她向來隨意而詩化的知性影像,跟紀錄社區的生活軌跡的紀律性主題重疊得很紮實。觀塘大角咀區的自主音樂生活、石籬邨的成長記憶與當下生態互相辨析,和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音樂伴隨行動再發掘一座雕塑的本義、賦予一個地方的新義,音樂獨立之魂魄貫穿,時代心脈撩動。而《乾旦路》(2012)真的有點像《音樂人生》的結構,只是它分成兩線,具有親和力和辯證性;學做旦角唱旦喉的兩個男生,在心愛的理想事業的追尋路上,面對不同的家庭、客觀環境際遇,自我調節堅強適應,然而都被卓翔捕捉到一二落寞情緒,展現真摯的戲曲人生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2012南方影展 張偉雄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方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